光谷青桐汇Ultra量子科技专场举办,首次面向未来产业遴选培育项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5:47:00
8月27日,“光谷青桐汇Ultra”量子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场暨量子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举行,这是光谷青桐汇首次面向未来产业举办专场对接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量子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分享,探讨量子科技产业发展路径与未来趋势。通过项目路演集中展示量子科技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并联合参会专家、投资机构和应用场景端企业共组青桐Venture Lab,为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搭建起关键桥梁。

专家领航定调,开辟量子科技未来产业新赛道
主题分享环节,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韩玄分享“量子科技产业现状”,光子盒创始人、总经理,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总经理顾成建作“2025全球量子科技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主题报告,共同勾勒出量子产业的全景图。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主要包含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武汉的优势不仅在于科研实力,更在于能将学术突破快速转化为产业能力,未来这里将成为全球量子科技产业化的重要节点。”韩玄指出,武汉从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到研发布局均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等一流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细分领域拥有多个“第一”。同时还拥有光电子信息独树一帜的特色优势和精密测量物理策源地的先发优势。
全球量子科技产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节点,各国政策持续加码,产业竞速升级,全球量子企业总数已近千家,其中核心企业集中分布在中国和美国,两国合计占比近50%。顾成建提到,2025年全球量子技术融资总额呈现V型强势回升,显示出市场信心的恢复,技术突破与市场信心将引领产业蓬勃发展。
10家企业路演,亮出测量+通信两大方向“量子硬科技”
路演现场,10家量子科技企业及科研团队依次登台,集中展示了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通信两大方向的最新成果。
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6个项目覆盖电力检测、气象观测、导航定位等核心场景。武汉市蒽微光电的量子电流互感器用于电力环节;武汉星光量子为多领域提供激光雷达应用方案;武汉量科芯国的原子钟和原子磁强计性能领先;中科坤德的“100%国产化铷原子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导航、通信等领域国产化替代;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以光学与量子电子学交叉融合为特色,研发系列量子精密测量仪器;中科泰菲斯研究团队在原子钟领域深耕多年,成功实现了我国首台芯片原子钟原理样机,产品技术成熟度高。
在量子通信领域,中科问天构建新一代量子内生安全物联平台;上海循态量子的“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技术”通过编码光子实现超300公里安全传输;武汉云成智目依托武大研发基地研制遥感相机,助力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武汉沐宸的“后量子密码芯片”可抵御未来量子计算机攻击,保障金融、政务数据安全。
活动还特邀专家、投资机构及应用场景企业共组“青桐Venture Lab”,以闭门交流形式深入探讨行业机遇。会上,企业方围绕产业化瓶颈、场景破局、技术路线、资金缺口等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多方视角碰撞,旨在为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商业化突破提供兼具实践指导与战略参考的思路方案。武汉光谷芯光量子科技投资基金负责人特别表示,将坚定践行 “投早投小”策略,注重以“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属性,匹配量子技术研发周期长、产业化路径复杂的行业特性——计划为所投项目提供长达10~15年的资金陪伴,覆盖从核心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到场景落地的全周期。

武汉量子产业:从“学术高地”到“产业重镇”
武汉作为我国量子精密测量的策源地之一,近年来依托光电子产业优势,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快速布局。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光谷加速推动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目前,湖北量子产业相关企业约30家,多数聚集在武汉光谷。
为破解早期项目融资难题,东湖高新区发起首期1亿元量子科技基金,该基金由武汉高科集团发起,重点投向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实验室的早、中期项目,涵盖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目前已储备长江量子、中科酷原、正则量子等多个项目,旨在搭建量子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融通对接的桥梁。
据预测,全球量子计算产业规模2035年将超8000亿美元,武汉计划三年内推动本地量子产业规模从十亿级跃升至百亿级,冲刺继合肥量子计算、京沪量子通信后的中国量子产业“第三极”。此次“光谷青桐汇Ultra”量子科技专场活动,正是光谷汇聚创新要素、培育量子科技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发展的又一次重要实践。
九派新闻通讯员 王曦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