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就业群体·新观察|“探店”行业快跑,达人有喜亦有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7:33:00    

“赛道太‘卷’了,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因为流量焦虑而失序。”“行业缺乏规范,创意被抄袭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维权。”近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后台收到几位“探店达人”留言,反映其职业发展困惑。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兴起,“打卡文化”“种草经济”火爆。去年7月,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新兴职业,探店达人以“生活服务体验员”之名被纳入官方新职业名录。抖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平台上有336万人靠探店获得收入,行业规模较上一年迅速增长。

“活色生香”的镜头背后,又有哪些真实的酸甜苦辣?记者联系了探店行业的相关从业者。

“这家的云贵菜特别好吃,算是我在南京吃过的比较地道的,比如这个酸汤锅,还有云南米线……”5月11日傍晚,在南京市中心的一家餐饮店内,阿采熟练地摆好拍摄机位和录音设备,连接上手机,在摆盘精美的食物前一遍遍寻找着最佳的拍摄角度。不一会,他已拍摄完两道菜,再把镜头转向两杯饮品。为了确保每一道菜都在镜头中展示出最佳状态,阿采还会运用运镜、补光等手段来增加画面的氛围感。这些,都是他探店6年多时间里积累的经验。

“成天拍些吃吃喝喝,不务正业”“纯靠流量,风险太大,饭碗不稳”……这些质疑声,是阿采踏入探店行业后面临的第一道坎。除了不被认可,阿采的压力还来自行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风口变化很快,一段时间流行系列化包装,大家一窝蜂式地拍‘带着父母去探店’‘100元在南京过一天能吃什么’。过一阵子,受众可能又比较青睐探店Vlog。”他告诉记者,随着风向变化,平台在流量扶持、权重分配上也会跟着调整,商家在邀约合作时也会有所侧重。而这些变化,都会影响着探店从业者们的生存空间。

走过迷茫期、磨合期,阿采逐渐清晰了自己的定位和理念。在他的个人账号“CAI_采”中可以看到,其探店内容以生活服务体验为主,涉及餐饮、展览、新兴商业体、时尚街区等。他将自己的探店短视频风格定位为“快切”模式,因为考虑到现代人普遍节奏比较快,希望能在较短时间内呈现更为饱满的信息量,用高质量的镜头语言吸引受众。如今,阿采的个人探店账号在全网各平台拥有40多万粉丝,合作了上千家店。让他特别有成就感的是,一些老店因为流量的注入被激活,从几乎无人问津到排起长队;还有不少“藏在深闺”的店家,通过他们搭建的“桥梁”走到消费者面前,业绩实现了几倍增长。

但是,探店的价值并不止于拉动就业。从商业的本质来讲,探店增加的是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触点。因此,呵护探店行业的良好生态,显得意义重大,这也是众多从业者们共同的期待。

采访中,阿采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少数“达人”借探店之名诱导粉丝消费,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给食品安全带来风险。同时,随着平台上探店内容增多,低质创作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在日常工作中,他接触到一些人为了快速“起号”,跑量式接单,或者做出一些博眼球的行为,破坏行业形象和发展土壤。一些商家一味通过压低线上套餐价格等方式刺激消费者下单,即便因为流量助推“爆单”,服务和品质却没有跟上,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达人的信誉度。

“一个行业要想长远发展,清晰的身份定位、良好的行业生态、完善而成熟的监管体系缺一不可。”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何雨建议,平台应从严加强审核与引导,切实防范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误导性、擦边性宣传。此外,也要积极推进专业化培训,鼓励本地达人挖掘当地特色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优质探店达人。同时,MCN机构应对签约达人开展相关宣传引导,做到合法合规、诚实守信。“达人”也应挖掘个人独特性,形成错位优势,构建具有鲜明个人识别度的品牌影响力。

除了防范虚假和过度宣传,批量同质化问题也应当受到关注。采访中,一些“达人”说,作品一旦火了,就会被一些“网络搬运工”快速模仿复制,防不胜防,有时经过“头脑风暴”策划了几个月的原创,却面临抄袭行为难以界定等情况,感到很迷茫。

对此,长期关注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的纽思达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魏青松提醒,创作者可留存原始素材、明确创作完成时间,遇侵权时,要及时锁定证据。若沟通无果,果断寻求法律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

记者注意到,对于各方关于培育健康流量与打造良好生态的诉求,一些平台也已经动了起来。目前快手、小红书、美团等平台已定期开展虚假探店整治,抖音发布首个“探店规范”,通过信用分等机制优化生态。探店经济的健康发展,亟待多方合力破局。

记者手记>>>

今年“五一”假期,阿采迎来了“爆单”时刻,工作最多的一天他跑了3个城市5家店。面对这样的作息时间,他看起来既兴奋又疲惫,笑称早已修炼成“时间管理大师”。

其实,在亲身体验之前,记者和不少人一样,也曾对探店达人抱有“滤镜”,认为他们的工作无非就是吃香喝辣,每天光鲜亮丽。目睹阿采拍摄的全过程后,记者才明白,原来一条短短二三十秒的视频,拍摄过程可能要耗费三四个小时。从筛选素材到剪辑包装,再到最终发布,一个新手可能要花两三天时间。对于像阿采这样有一定粉丝量的博主来说,在赶高铁、吃饭的间隙,马不停蹄地剪片子、找灵感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生活服务体验员(探店达人)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后,有更多人怀着不同的期许,涌入这个新兴领域。探店,正成为万千像阿采这样普通人的就业选择。当谈及行业新人不断涌入、竞争愈加激烈、职业前景不确定等现状时,包括阿采在内,受访对象出乎意料地展现出较为乐观的态度。“从业人越来越多,不失为一件好事,说明职业认可度变高了嘛”“新职业不断刷新我的思维和能力,即使哪天被迫转型,我相信自己也能丝滑转身去拥抱下一个‘风口’”……从他们五花八门的回答中,看不到传统求职者对“五险一金”、福利待遇等的执着追求,看到的是新兴一代对于职业选择的包容性、创造性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不过,也要看到,这个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如何消除大众眼里“不务正业”“商家水军”等标签,让他们更有职业荣誉感?如何精准有效整治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时曝出的乱象?探店达人们能不能加强自我约束,坚守探好店和真实性原则?或许我们当下还没有万全之策。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行业相关主体都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探店行业必将迎来更规范、更健康的长远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