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针纺“新”织法——南昌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针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0:37:00
针纺服装产业是南昌市四大特色优势传统产业之一。当前,传统针纺产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从生产车间里的智能吊挂系统到设计团队的创新研发,从特殊材料的另辟蹊径到直播带货的渠道拓展……南昌的针纺企业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数智赋能激活老基因
走进位于中国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的万唐服饰生产车间,8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日均2万件的针纺产品正源源不断地发往海外市场。
“目前,工厂正在生产的是出口到澳洲、新西兰和美国的订单,包括夹克衫、T恤、绒裤和卫衣等。”万唐服饰车间主任李高峰介绍,每条线日均产量约2500件,目前工厂的订单已排到10月份。
随着企业业务量不断增长,当前的产能已无法适配订单量的需求。当前,企业生产区域已从过去的4层增加到5层,计划增加3条吊挂缝制线和3条自动裁剪线,预计产能将提升30%。

“新产线将采用智能吊挂系统,继续朝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新产线中的1条将生产美国新客户的订单,另外2条将生产文化衫,供应给澳洲客户。”李高峰说,预计7月底前,3条智能吊挂系统新产线将正式投产,届时月产能将提升至90万件,员工规模也将从300人扩大到450人。
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在悄然转变:从传统代工OEM向自主设计ODM转型。今年6月初,万唐服饰在中国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启用新办公楼,为设计团队提供了更好的办公场所和条件。
走进新办公楼4层,富有时尚元素设计理念的当季新品、成人运动套装及配套服饰琳琅满目。“我们加大了设计投入,组建专业设计团队,为客户提供从款式、花型到包装的全流程设计服务,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吸引力。”万唐服饰CEO秘书周敏说。
展厅中央的“新年限定”配饰尤为吸睛,设计师将传统节日符号与针织产品相结合,开发出拖鞋、围巾、家居袜等系列产品。“这些拖鞋、配饰都是由我们的设计师根据当下流行元素、节日元素及客户需求设计的,很好地拉升了销售额。”周敏介绍。
“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关键要用新质生产力激活老基因。”周敏表示,新办公楼5层按照CNAS标准的实验室规划建设,实验室场地从原有的20平方米增加到了300平方米,测试人员从1名增加到了3名,还新增了恒温恒湿实验室,并配备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检测设备。“目前,设备正在陆续进场,预计明年可获得CNAS认证,届时将进一步提升产品检测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周敏说。
“产学研”合作撞出新火花
在南昌佰岁服装有限公司的研发室,设计师正针对一款降温马甲的肩部透气孔进行优化调整。“这款看似普通的马甲,实际上采用高分子蓄水材料,能通过矿泉水泡发实现26℃恒温效果。”公司副总经理赵子妍说。
“降温服的研发初衷很简单,就是瞄准户外作业人员和出游人群的需求。”赵子妍介绍,公司研发的降温马甲和围脖,核心在于高分子蓄水材料——遇水发泡后便能持续散热,让体感温度稳定在26℃。相较于市面上需要冷藏三四个小时的冰块、凝胶制品,不仅省去了提前准备的麻烦,更避免了低温对人体的刺激。这种“即开即用”的便捷性,让产品一推出就受到市场关注。
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降温围脖自去年研发推出以来,已经销售了7000件。而降温马甲更是斩获1万件订单,成为公司发展新的增长点。
研发路上,高校合作成为关键助力。佰岁服装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攻克材料加厚加密导致的成本难题。“现在我们正在合作升级新款降温马甲,计划今年推向市场,成本降低50%。”赵子妍说,公司去年年产值5000多万元,今年随着新款上市,销量必然持续攀升,预计可达七八千万元。
作为一家集“研、采、产、销、服”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化服装生产企业,深耕工作服定制25年的佰岁服装,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已拿下多项专利。今年,企业计划与南昌大学展开文创产品研发合作——企业提供面料,高校团队进行二次设计,成品将用于公益慈善事业。这种“产学研”模式,让传统针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火花。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加持和广阔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佰岁服装将市场的拓展渠道瞄准直播赛道。“我们准备去杭州参加大型直播展览会,希望和平台建立合作。”赵子妍认为,直播能让更多人直观了解产品的降温效果,这是传统企业适应市场趋势的必然选择。
从车间里的一针一线,到实验室里的材料研发,再到直播间里的场景展示,企业用创新为传统“针法”注入新活力,也在经济蓝海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航道。而南昌,也正以“针纺产业集群”为支点,向世界展示从“传统制造”到“智造名城”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