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漫评:以文明之姿,赴“五一”之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12:20:00

春深日暖,万物竞发,“五一”如约而至。人们或携亲伴友踏青赏景,或独行远足追寻诗意,这场与自然、历史、文化的邂逅,本应是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升华。然而,当脚步匆匆穿越山河时,若文明被遗忘在行囊之外,这场旅程便可能成为对美好的消耗而非守护。假期是生活的暂停键,却不应是文明的休止符——唯有让文明始终“在线”,方能让旅途的每一刻都成为对生命的礼赞。
文明是“向内的修行”,关乎自我与世界的对话。文明从来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个体与外界相处的内在准则。当人们走出家门,踏入公共空间,便已进入一个共享的秩序网络。景区内随意丢弃的垃圾、古迹上刻画的痕迹、公共场所的喧哗争执,看似是行为的失范,实则是自我认知的模糊。文明的本质,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确认:它要求我们在享受权利时不忘责任,在追逐自由时敬畏边界,在满足私欲时尊重公德。每一次弯腰捡起垃圾、每一次耐心排队等候、每一次轻声细语交流,都是对自我尊严的维护,更是对“人与世界如何共处”这一永恒命题的作答。文明出行,本质上是一场“向内的修行”,它检验着个体能否在开放环境中保持精神的自律,在广阔天地间守住心灵的秩序。
文明是“无声的契约”,构筑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现代社会得以高效运转,依赖于无数看不见的规则共识。假期人流如织的交通枢纽、摩肩接踵的旅游景区、人声鼎沸的文化场馆,这些高密度公共空间的正常运作,离不开每个参与者对文明契约的默默坚守。插队者破坏的不仅是排队秩序,更是“先来后到”的公平原则;翻越护栏者践踏的不仅是花草植被,更是“规则至上”的公共精神;在禁烟区点燃香烟者污染的不仅是空气,更是“利己不损人”的道德底线。这些细节如同社会肌体的毛细血管,其健康程度直接关系着整体的生机与活力。当越来越多人选择用文明行为守护这份契约,社会便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运行效率,让每个人都能在秩序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文明是“未来的储蓄”,定义我们留给子孙的遗产。山川河流、古迹遗址、城市景观,这些既是当下旅人的审美对象,更是穿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敦煌壁画上的千年色彩,经不起触碰的指纹;古城墙砖的岁月包浆,抵不过刻刀的划痕;原始森林的生态平衡,容不下塑料制品的侵袭。文明旅游的深意,在于我们能否以“过客”的谦卑,对待这些属于全人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今日对一草一木的呵护、对一砖一瓦的敬畏,实则是为后代存续认知历史的线索、触摸文明的凭证。那些在旅途中克制的手、收敛的声、自律的心,最终将汇聚成跨越代际的文明长河,让五千年文明的血脉在当代人的守护中继续流淌。
文明是“流动的课堂”,培育社会进步的基因。假期中的每一次出行,都是生动的社会实践课。父母牵着孩子的手将垃圾投入分类箱时,是在播撒责任的种子;青年主动为老人让出观景位置时,是在传递善意的温度;游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聆听电子讲解而不再触摸展品时,是在演绎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这些细微场景构成的社会课堂,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感染力。当文明行为通过无数个体的示范形成涟漪效应,便会积淀成社会的精神海拔,推动整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既留住文化根脉,又涵养时代新风。
“五一”假期终会结束,但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朴素道理化作举手投足间的自觉;它不追求瞬间壮举,但求在细微处展现对规则的敬畏、对他人的体谅、对万物的慈悲。当越来越多人在看风景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我们这个古老而青春的国度,便能在物质繁荣与精神丰盈的共振中,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篇章。毕竟,最美的风景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每个人守护文明的心田。(文/黄宗跃 图/林梓原)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