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什么“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7:45:00    

日前,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首场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一句话令笔者印象深刻——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笔者看来,“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不仅是对我国制造业现状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这背后,离不开多重力量共同发力。

一是我国始终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夯实发展根基。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这些数据彰显出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功不可没。“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二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使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迈进,全面激发产业的活力与潜力。

当前,中国制造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工业新动能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持续发力,高技术产业不断突破,高端制造领域发展再上新台阶,制造业新动能持续加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汇聚了一大批高端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加,整体规模持续增长,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对此,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近日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共有2743家,总市值41.69万亿元。

这些企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前程。

同时,许多制造业企业注重匠心坚守,专注于在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依托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厚积薄发,带动相关产业不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变。比如,一些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成果不断落地转化,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赢得主动。

三是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制造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制度环境优化,在开放创新中锻造竞争新优势。

去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取消了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这一举措,意味着在制造业领域的准入环节,外资和内资将完全享受同等待遇,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对外开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将有力推动中国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更深层次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同时,依托自身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支持中外企业开展广泛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我国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更进一步看,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如此庞大的人才储备,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成为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这正是制造业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转化的生动实践。

当前,中国制造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关键点上,中国制造要以更坚韧的筋骨、更智慧的头脑、更开放的姿态,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不断谋势、蓄势、聚势。而“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正是中国制造交出的最生动、最有力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