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破解水稻抗高温难题,发现关键“基因开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5:53:00
4月30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洪山实验室水稻团队李一博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了题为“A natural gene on-off system confers field thermotolerance for grain quality and yield in rice”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水稻抗高温关键基因QT12,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频发,严重威胁水稻生产。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水稻产量将减少6.6% - 25%,品质也会大幅下降。李一博团队历时10余年,通过大规模田间自然高温抗性种质筛选,利用自主研发的RapMap方法,成功克隆出首个调控品质耐高温的主效QTL基因QT12,突破传统研究方法局限,解决了耐高温性状鉴定与基因应用难题。
研究发现,QT12的作用机制十分精妙。胚乳中的NF - YA8、NF - YB9与NF - YC10形成复合体,与QT12启动子的G/A变异结合,形成天然“双生锁”基因开关系统。QT12启动子的G/A变异是“初级开关”,决定基因激活与否;高温则作为“次级开关”,解除NF - YB9和NF - YC10对NF - YA8激活QT12的抑制。当“双生锁”同时打开,QT12被激活,调节储藏蛋白与淀粉合成,使水稻产生高温敏感性;反之,“双生锁”锁住时,水稻维持储藏物质稳态,实现高温抗性。
团队还提出性状调控单倍型(TRHs)概念,揭示了籼稻与粳稻耐热性差异的分子基础,为作物性状遗传研究提供新视角。
在应用方面,2023 - 2024年,团队在武汉、杭州、长沙等地开展大规模田间试验,低表达QT12的水稻在高温下表现出强大耐热性。CRISPR编辑的突变株系小区产量提升显著,稻米品质大幅改善;导入“华占”等主栽品种后,产量和品质同样明显提高。

李一博教授表示,该成果揭示了水稻高温下优质高产的新机制和育种策略,填补了相关领域科学空白。目前,团队已与多家企业达成转化意向,推动成果尽快应用于水稻育种,保障粮食安全。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413-1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 刘坤 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