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档案里的山东抗战》摄像手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6:06:00
《档案里的山东抗战》摄像:刘树
2025年5月29日傍晚,天刚刚暗下来,正值密度时刻,中共胶东特委旧址的屋子里亮着暖光,屋外清冷的环境与室内的暖光形成鲜明的对比。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作为本纪录片《档案里的山东抗战》的摄影指导,我该如何把握好档案、抗战和画面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拍摄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第一:艰苦条件下,轻装简行。
在摄影机选择上,我们选择了两台索尼A7S3作为主机位,大疆POCKET作为辅助机位,灯光我们选择了三盏爱图仕的60x作为主灯。在拍摄中共胶东特委旧址这个场景时,我们提前构思好了灯光方案,由于这个环境没有电源,爱图仕60x这盏小灯的优势就发挥了出来。我们直接把三盏爱图仕60x接到了电小二上,60x的功率很低,一个电小二可以让三盏灯半功率运行三个小时。在日落前半个小时,我们把三盏灯架到窗户边,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调好光位,调好灯光的色温,在院子里架好摄影机机位,调好摄影机参数,把色温调向偏冷,等待密度时刻的到来。天色逐渐变暗变冷,索尼A7S3的原生高感光在这里发挥了优势,周围环境没有任何光源,暖色的主光从特委旧址的窗户里透出来,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形成冷暖反差,这不仅仅是画面中一束简单的暖光,更是在当时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中共胶东特委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曙光。

第二:静物拍摄,细节和光影决定成败。
在总导演朱军老师的亲自带队下,我们对临沂、泰安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拍摄,在肥城市档案馆,我们拍摄了一组我军缴获的日本军刀、头盔等文物,在这个场景的拍摄中需要通过拍摄这些文物的质感和细节来展现日本侵略者的凶狠。在这个场景中,我们使用了一大块大黑布作为背景,一方面在白天拍摄,黑布可以挡住窗外来的光线,方便我们布光,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一个纯黑的背景,拍摄时把主体突出出来。在灯光设计上我们在军刀的背面打上了一束硬的冷光,军刀正面稍微用小灯提亮展现细节。镜头选择了一颗90毫米的微距镜头,拍摄时可以非常贴近军刀、头盔,展现物体上的细节,强硬高反差的光线也使得头盔上的裂痕细节更为立体,军刀的刀刃会显得更加冰冷和坚硬。


回顾这段拍摄历程,每一个场景和画面都成为了我们珍贵的记忆。我们用镜头记录下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片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抗战的历史,铭记先辈们的功绩,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