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王希林: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0 14:59:00
英雄河北·邯郸抗战英烈谱
王希林(1904-1949),河北省馆陶县南拐渠村人,出生于佃农家庭,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8年,日军占领山东聊城后,鲁西北馆陶一带各种武装纷起,其中有一支号称“馆陶县第八区人民自卫团”的地主武装。当时,为争取这支武装,中共先后派了不少干部到自卫团工作。
自卫团团长郝国藩,是一位具有民族正义感的开明人士,中队长王希林是一位赤胆忠心的青年军官,而副团长李尚达等少数顽固分子,则死心塌地反共。这时,王希林站起来,愤愤地说:“国以民为本,接受筑纵改编,团结抗日,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1939年麦收时节,人们用汗水换得了小麦上场,打轧归仓掩埋。日伪像饿狼一样大批出动抢粮了,北馆陶、临清等地日伪军一千多人,在房寨和北留庄一带杀人放火、抢粮牵牛。此时,王希林部驻扎在大名和馆陶交界处,接到出击命令,激战30多分钟,敌人仓皇向村北逃去,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抢粮计划,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盘踞在威县郭固村一带的国民党石友三第十军团,共有3万余人,勾结日军,侵占抗日根据地,大搞摩擦,是死不悔改的顽军。1940年2月,八路军总部决定消灭这股顽匪。筑先纵队独立团是八路军中央纵队四个团的前卫团,王希林的二营为前卫营,从山东省临清县下堡寺急行军赶到预定战斗地点。王希林走在前卫营后面,但不久他们即与后续部队失掉联系,遭遇到敌主力。针对现实情况,王希林机智勇敢,率部走一村打一村,在敌人心脏激战3昼夜,击毙击伤敌人数百名,俘虏130多名,缴获枪支80多件,子弹万余发,手榴弹5000多枚,战马一匹,自行车10余辆,棉衣、棉被两大车。二营仅牺牲一人,失踪一人。
1940年5月,“筑先抗日纵队”和“先遣抗日纵队”合并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旅长为张维翰。部队更加纯洁,战斗力更强了。部队合并后,王希林任二十三团三营营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非常艰苦时期,馆陶县抗日政府几乎都被敌人赶出县境,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为充实地方力量,八路军新八旅把王希林派到馆陶县,任县大队副队长。他到任后,立即对县大队和区分队进行组织整顿,和主力部队配合,设计伏击敌人,逐步扩大根据地。
1943年,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上,王希林带领县大队开展对伪军的争取工作,很快拔掉了么庄、徐村、张官寨3个据点。日军受到严重打击后,1944年,又妄图分割控制抗日根据地,在护法寺和南拐渠村安了两个新据点。但在抗日县大队的监视和打击之下,成了两个死据点,半年之后,被迫撤走。
日本投降后,王希林调二十六团任副团长,率部参加了回隆等战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进攻。1947年,随十纵南下,编入二十九旅五团,任团长。1948年,王希林率部参加了二次解放邓县、二次解放老河口、四次解放襄樊和皖南等战役。
1949年4月,王希林被任命为桐柏军区南阳军分区副司令员。是月,王希林率部参加黄山垭剿匪战斗,枪响后,他随突击班冲击,不幸被敌人暗枪击中,光荣牺牲,时年45岁。(冯立富 闫良全)
(摘自《邯郸抗战英烈传》)